首页 > 最新动态 > 共探生物医学创新发展新路径 全国生物医学前沿技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最新动态
共探生物医学创新发展新路径 全国生物医学前沿技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2025-06-272

621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会、重庆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医院协会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全国生物医学前沿技术交流会”,在重庆圆满落幕。此次会议旨在汇聚生物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聚焦生物医学领域前沿技术,为科研与临床工作者搭建起技术转化与学术创新的交流平台。

开幕式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会设备应用学组组长张克斌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强副部长致辞,强调了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对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创新的重要意义,期望以此交流为契机,促进创新研究、课题协作和成果转化,为生物医学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第一阶段由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克斌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强副部长主持。

北京大学施可彬教授首先分享了“无标记活细胞超分辨显微技术及应用”,揭秘微观世界研究新手段:突破衍射极限的细胞“CT”。无标记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应用光学衍射层析(Optical diffraction tomographyODT)技术,可实现一步成像,无需荧光标记即可获得三维超分辨亚细胞结构,开辟“发现未知科学现象”的新赛道。

四川大学赵成建教授带来“通用型的基于蛋白成像的单细胞空间可视化技术”,分享了两大前沿技术,为空间蛋白组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技术一:专利淬灭系统消除样本自发荧光背景,实现超高信噪比成像;技术二:独有超多标光循环标记技术,突破荧光成像光谱限制,实现单张样本30+色无串色成像。

国家科学中心卫敏博士阐述了“空间多组学成像技术开发和应用”,展现高通量大尺度空间转录组学技术的多维度研究潜力与应用场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柏琳博士讲解了“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拓展了前沿超高分辨成像技术,并分享STORM技术的应用及其案例。

会议第二阶段交流由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彭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思思高级实验师主持。

成都知境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兼成像高级工程师吴丽媛分享了“光学显微镜最新成像工作流经验”,聚焦光学成像,详细介绍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成像工作流及案列分享;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成像显微镜的选择、成像前端的样本处理、后端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新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赵宇轩博士介绍了“跨尺度、全场景智能单物镜光片显微成像技术”,介绍突破传统成像限制的MacoViewSmartView光片显微镜,通过系统解读其原理与应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场景适用性的技术和应用参考。

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杜柯博士讲解了“活细胞超分辨成像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开发与应用”,介绍了HIS-SIM(智能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SIM-Supreme(智能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ODT)、Cell-Xpanse(智能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转盘)三款前沿超分辨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各单位使用该显微镜已累计发表多篇(100+)文章。

最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汪满江措博士阐释“基于质谱成像技术的空间代谢组学简介及应用”,挖掘代谢组学研究新维度,针对基于质谱成像技术的空间代谢组学进行介绍,涵盖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场景。

会议闭幕式由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克斌教授进行总结,肯定了此次交流对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了生物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兴前沿技术,如无标记活细胞超分辨显微镜、光片显微镜、空间蛋白组和转录组学技术等。鼓励参会人员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持续深耕生物医学前沿技术研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生物医学研究和发展瓶颈,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教授 张克斌
本次会议围绕生物医学成像与空间组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展示了多项前沿突破。在超分辨显微成像领域,无标记活细胞超分辨技术摆脱了传统荧光依赖,智能单物镜光片显微技术实现了跨尺度、全场景成像,而超高分辨光学成像和活细胞全栈式解决方案推动了动态研究的范式升级。在空间多组学方向,蛋白成像单细胞可视化技术提供了通用型分析平台,质谱成像驱动的空间代谢组学揭示了组织微环境特征,多模态空间组学技术,实现了分子网络的三维重构。整体来看,目前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从静态成像转向动态活细胞观测,从单一模态迈向多组学整合,从实验室探索走向标准化解决方案。这些创新显著提升了原位观测、分子互作解析及临床转化研究的能力,标志着生物医学研究正进入“多维度、动态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为精准医学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