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赛傲生物细胞药物研究院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共同合作,在国际知名血液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JCR Q1、中科院2区、5Y-IF=4.5)上发表题为“Adoptive transfer of third-party donor CMV-specific T cells for refractory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following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脐带血移植后第三方供体来源巨细胞病毒特异T细胞治疗难治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论文。孙光宇、涂静溦、汤宝林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朱小玉教授与童娟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旨在评估第三方供体来源巨细胞病毒特异性T细胞(Cytomegalovirus-specific T cells,CMVSTs)治疗脐带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后难治性CMV感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患者提供了新的细胞治疗策略。
▲ 图片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当缺乏HLA匹配的造血干细胞供体时,脐带血是重要的移植物来源,但免疫重建的延迟会增加移植后的感染风险,尤其是CMV的再激活。由于缺乏强效的细胞介导免疫能力,一二线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仍存在局限性,脐带血移植后难治性CMV感染仍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IIT临床研究,评估使用第三方供体来源CMVST过继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次研究共入组10例UCBT后难治性CMV感染患者,所有用于CMVST细胞制备的血液供体均为与受试者HLA半相合或全相合的家庭成员,采集供体血液样本后即刻开始CMVST细胞的体外扩增制备,并在1个月内完成两次输注。
10例受试者首次及第二次输注的CMVST细胞量中位数分别为2.2×107/m2和4.22×107/m2。各批次CMVST均具有较高的CD3+T细胞纯度(>99%)和早期记忆性T细胞优势。
CMVST输注后受试者临床表现概况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细胞输注耐受性良好,未发生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或剂量限制性毒性。首次输注后6个月,8/10(80%)受试者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首次输注后2年,6/10(60%)受试者仍存活。大部分受试者在CMVST首次输注后病毒载量下降,部分受试者在细胞输注后,病毒载量短暂升高,随后逐渐下降,达到CR的时间中位数为58.5天。
CMVST输注后降低CMV病毒拷贝数
在9例可评估受试者中,8例受试者在首次CMVST输注后外周血CD3+T细胞绝对数量逐渐上升;有6例受试者在CMVST 输注前后,通过IFN-γ+CD8+T细胞检测对体内CMVST水平变化进行了评估:在CMVST输注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IFN-γ+CD8+T细胞的比例较低,中位数仅0.3%(0.0%–7.5%),首次CMVST输注后1周,所有受试者的IFN-γ+CD8+T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p=0.03)。
CMVST输注后CMV特异性免疫重建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第三方供体来源CMVST对于治疗UCBT后难治性CMV感染是安全可行的,细胞输注可为患者提供持久的抗病毒感染效果。本次研究为UCBT后难治性CMV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展示了第三方供体来源CMVST的临床应用潜力。随着VST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临床数据的持续积累,赛傲生物将持续优化制备工艺,加速开发货架型规模化VST产品,打造可覆盖多种病毒感染的综合性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线,提高临床治疗可及性,为更多存在迫切治疗需求的临床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新型抗病毒治疗选择。
2021年3月,上海赛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承担单位、联合上海市东方医院共同申请的“上海干细胞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获批立项建设。赛傲生物首席科学家、细胞药物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志颖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上海干细胞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干细胞的筛选与质量鉴定、干细胞规模化制备、干细胞临床前与临床研究等核心任务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打造从细胞药物研发到干细胞转化应用的专业化、标准化平台,为上海乃至全国干细胞药物“From 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产业闭环进程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来源:原创
声明: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拒不接受商业用途的转载申请,亦不作为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无任何广告目的,非进行产品贩卖,仅作参考。如图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文章